資訊動態
行業動態
北京市水土保持遙感監管地方標準《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遙感信息應用技術規范》( DB11/T 1829-2021)正式出臺。這也是全國首個水土保持遙感監管地方標準,為人為水土流失詳查提供了方法和依據。
水土保持是建設首都生態屏障的重要課題,通過多年實踐,全市以水源保護為中心,構筑“生態修復、生態治理、生態保護”三道防線,實施21項措施,“污水、垃圾、廁所、溝道、面源污染”五同步治理,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。截
至2020年年底,在全市1085條小流域中,建成水源保護、休閑觀光、綠色產業、和諧宜居四種類型的生態清潔小流域401條。
流域生態變好了,如何守住建設成果?市水務局不斷進行科技創新,實現了水土保持監管多元化。從2013年開始,市水務局利用高分遙感技術,率先在全國開展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工作,在全市范圍內,運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進行區域監管與生產建設項目監管。
同時,從2018年開始,本市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,結合野外復核和調查、模型計算、統計分析等手段,高標準監測全市域水土流失面積、強度和分布,全面掌握全市范圍水土流失動態變化情況。
近日,市水務局結合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監管需求,制定出臺了北京市水土保持遙感監管地方標準,從遙感數據源、技術流程與方法、成果要求等環節入手,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遙感信息應用進行了規范。
該標準特別提出,優先采用國產衛星遙感影像,在無數據或數據質量較差時選擇其它影像數據作補充。另外,標準提出要對資料進行整理,將項目名稱、項目類型、建設單位、批復機構、批復文號等基本情況信息整理入庫,建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信息數據庫。
文章內容來源: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
鏈接:http://www.hwcc.gov.cn/wwgj/lysl/202104/t20210412_89264.html